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师风采 > 老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心里

老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心里

2015年07月16日 15:13:41 访问量:1000

老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心里

    
    老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,成为学生的心灵领路人呢?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探索。
    一、注重细节,给学生留出轻松自在的交流空间
    一位先生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,这位先生挑中了一个男孩。“我想知道,”他的一个朋友问道,“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,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,也没任何人推荐。”“你错了。”这位先生说:“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:他在门口蹭掉了脚上的土,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,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;当看到那位残疾人时,他起身让座,表明他心地善良,体贴别人;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,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,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才能。”
   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节的重要,同样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也需注重一些细节。
    我在工作实践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方面:
    1、找好交谈的时间。小问题利用课间就能解决了,但有些需要进行长时间交流的,可以放在下午三节课后,也可以是下午放学后。一般放学后时间不宜太长,以免学生没有时间吃饭。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,而惩罚性地故意延长时间,这是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的,往往只会起反作用。
    2、注意地点的选择。有次,我找一学生谈话,他竟请求我不要把他带到办公室去。我不免有些不解,就让他说说原因。他说,一到办公室,本来也许是很小的问题,结果被其他老师你一言我一语的,搞得很难堪,常常下不来台。还有往往一个问题又带出另一个问题,挨了班主任老师的批评,还得挨课任老师的批评,实在叫人受不了。我就这一问题对班内同学进行了解,居然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同感。细想一下,学生中几乎形成了一个共识,若谁被叫去办公室,准没好事,这就无形中已经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。因此,我找学生谈话绝大多数都选择走廊的某一角。这样一来,双方都很放松,交流就比较顺利。
    3、等待合适的时机。 
    当我们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些细节的问题,也就在我们与学生之间留出了轻松自在的交流空间,为打开学生的心灵作了最充分的准备。
    二、积极的倾听,给学生一个辩解、申诉的机会
    老师找学生谈话即做学生思想工作,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退步、表现不佳、做错事、违反纪律等等诸如此类。自然学生出现这些情况肯定是有原因的,有他自己对问题的看法,而谈话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,弄清事情的原委。这就需要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时候给学生以辩解、申诉的机会,让他能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,哪怕是一些不正确的、听起来很幼稚的理由,我们都要给予积极的倾听。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,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.
    我在工作实践中,也曾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,就事论事,提问的方式直接了当,诸如“这件事你做了没有”“你上课没有遵守纪律,是这样吗”等等。如果学生首肯了,“那你这样做对吗?”我就继续追问。在这种情况下,学生一般都会说“不对”。而此时你再让他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,多半他都不会开口,或是敷衍了事。因为当他想要为自己申辩的时候,已被一种成年人的气势所压倒,让他没有回旋的余地。从那时起,他可能就把心给封闭起来了,慢慢地他觉得分辨是没用的,然后会把原先的一种对抗转变为一种表面上的诚恳的倾听。让你觉得他似乎心悦诚服了,其实不过是想尽快地离开,尽快地从这一事件中脱身。显然,老师在处理问题时,一开始就应注意积极的倾听。
   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伊根(Gerard  Egan)认为完全的倾听应该包括:观察和察觉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――姿势、面部表情、举动、语调等等;倾听和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;倾听整个上下文,即联系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,对整个人进行倾听;倾听那些不太妙的论调等四个方面。因此,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,不光要倾听他的言语信息,还要注意倾听和觉察他的非言语行为。当学生语调生硬、面露不悦、左顾右盼或不停地变换他的姿势的时候,就需要老师积极地给予关注,引导其说出心中的不满。当我们在积极倾听的时候,常常还能获得事件本身以外的信息,作为老师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必须的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当我们倾听的时候,便已开始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,同时又能获取新的信息,何乐而不为。
    三、关注情感,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“你不是无助的”.
  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认知,注重认知也就忽略情感的因素。还常觉得学生不过是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感受,总是把我们的要求、思想强加给他们,不管他们是不是愿意接受,能不能接受,是高兴地接受还是无可奈何地被迫接受。事实上,孩子的情感世界同样是丰富多采的,它需要被人关注、被人理解。老师天天面对学生,最了解自己的学生,也就更有理由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。
    关注情感也就是关注学生此时此刻的情绪和感受,关注他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,他现在有多难过、有多伤心,有多失望、有多气愤。
    四、深层次的理解,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
    日本教育家大桥正夫在《教育心理学》中把教师的理解分为“评价性理解”和“移情性理解”。前者“是指教师在考察学生时,预先用自己的框框给以相对评价(例如优点或缺点)借以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是以揭发和贬斥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”;后者“是指教师在考察学生时,并不是用主观预想的框框看待对方,而是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本身的所感所想来达到理解的方法。教师在这种移情性的理解中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、学生的感情和想法。这样,学生便体会到,可以信任教师确能全面地把握他自己的优缺点,从而发展起教师与学生间‘忧乐与共’的行为来。”
    移情性理解是更深一层的,能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要素,它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,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,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。
    毕竟老师的角色定位不能等同于心理咨询人员,我只是把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技术运用到工作中,效果是较明显的。当然老师工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,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。
    我们首先要有个平等的观念,然后才能真正做到尊重、理解学生,也才能最终博得学生的信赖,为你打开他心灵的窗户,从而赢得教育的契机,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。

编辑:李春梅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怀仁市教育科技局 特此声明。